首页 > 商业

中国枪缨的历史和作用-热门

来源:哔哩哔哩 发表时间:2023-01-30 17:58:26
分享到

很久没写文章了,本人目前处于佛系状态,远不如以前那么精力充沛、动力十足。

这次讲讲枪缨这个东西,其实一年前我就想写关于枪缨的文章,但是懒癌发作,就一直没动。

前两天在知乎上看到了一个相关问题,我觉得其他人说得都不够全面,比较偏颇,于是就写了点东西。


【资料图】

然后在这里也分享一下我的见解,不能忘了B站的各位朋友。文章中顺便提到了一些过去讲过的内容,老读者应该都明白,主要是为了新读者考虑。

其实枪缨就是一种装饰品,没什么讲究,好看就行。说穿了,所有枪缨都是“装饰价值”大于“实用价值”

所谓的“实用价值”,大多也是后人想出来的。在历史上,枪缨一直是个可有可无的部件。

这东西跟剑穗没有本质区别,都是装饰品。好看、拉风是主要目的。

挂坠式枪缨

挂坠式枪缨,这种安装方式历史最悠久,在商代就已出现。

环绕式枪缨

常见的枪缨是这样的安装方式,在枪库下面环绕一圈,所以我用“环绕式枪缨”来形容。

这个可能是汉代就出现的一种款式。

国内很多人以为枪缨是中国特色,外国没有。

据我所知,欧洲是有枪缨的,但是历史有多长,未知。我知道的例子,都在16世纪及以后。

在欧洲,枪缨也是个可有可无的部件。

有枪缨更漂亮,没枪缨也不影响战斗。

这个是日本尾张贯流的长枪,挂了飘带,日本人称之为“枪印”。说是可以通过晃动,迷惑敌人。

据我所知,日本长枪很少悬挂飘带,并且没有枪缨。

挂坠式枪缨的历史

中国枪缨的源头,其实就是商代青铜矛上的挂坠。这样一看,影视剧里林冲的枪缨还很复古呢。

先秦的很多青铜矛,两边都有“孔”或者“纽”,专门用来挂矛缨的。

《诗经》

国风·郑风

清人

佚名 〔先秦〕

清人在彭,驷介旁旁。二矛重英,河上乎翱翔。

清人在消,驷介麃麃。二矛重乔,河上乎逍遥。

清人在轴,驷介陶陶。左旋右抽,中军作好。

白话文翻译:

清邑军队驻在彭,驷马披甲真威风。两矛装饰重缨络,黄河边上似闲庭。

清邑军队驻在消,驷马披甲威又骄。两矛装饰野鸡毛,黄河边上自逍遥。

清邑军队驻在轴,驷马披甲任疾跑。左转身子右拔刀,军中好像准备好。

古诗文网

https://m.gushiwen.cn/shiwenv_128060b36ad4.aspx

几千年过去后,出土青铜矛的矛杆和矛缨基本都消失了,大多只剩下矛头、矛镦这些金属物件。

两边都挂上矛缨后,大概是这种效果,确实挺拉风的。

西汉还有一种吊人铜矛,造型更拉风。

不过这种肯定是仪仗器了,只能当摆设陈列。

挂坠式枪缨后来为什么很少见,我认为是流行风向变了,仅此而已。

基本上,枪缨就是一个可有可无的装饰部件,没啥用处。即使真的有一丁点实用价值,也是聊胜于无的程度。

传说中枪缨的用处,主要有两种:

1、防止血流到枪杆上,影响抓握。

2、迷惑敌人,晃他眼睛。

下面贴一些不同朝代的枪矛资料,全部看完后,就会对中国的“枪缨”历史有更多了解。

汉代

在汉代画像石和青铜俑上很少见到矛缨,但是在一个东汉墓室壁画里,出现了大量矛缨,似乎有挂坠式环绕式两种。

西汉的矛头普遍较短,东汉的矛头普遍较长,这跟冶铁、锻造工艺的进步有关。

和林格尔东汉墓壁画

《护乌桓校尉幕府图》

古画细节不太清晰,有的矛缨看上去像挂坠式,有的像环绕式,也许两者都有。

另外一种装饰品是飘带。

东汉骑兵复原图(偏艺术化)

《太平御览》卷三百五十六

陈林《武库赋》曰:铠则东胡阙巩,百炼精刚。函师震椎,韦人制缝。玄羽缥甲,灼爚流光。

孔融《寘刑论》曰:古圣作犀兕革铠,今盆领铁铠,绝圣甚远

魏武《军策令》曰:袁本初铠万领,吾大铠二十领;本初马铠三百具,吾不能有十具。见其少遂不施也。吾遂出奇破之,是时士卒精练,不与今时等也。

曹植表曰:先帝赐臣铠,黑光、明光各一具,两当铠一领,环锁铠一领,马铠一领,今世以升平,兵革无事,乞悉以付铠曹。

《三国志 武帝纪》注引《魏书》

又列铁骑五千为十重陈,精光耀日,贼益震惧。

唐代

唐代的出土兵器比较少,所以唐代兵器研究中,问题最多。

壁画上的唐代长枪,有挂坠式枪缨枪旗两种部件。枪旗这个东西,在南北朝壁画上就出现过。

宋代

宋代冷兵器发展到了一个巅峰,长枪、长杆刀、棍棒、战锤、弓弩的种类都很多。

北宋《武经总要》里有八种野战枪,一种训练枪,但是都没有长度数据。

野战枪又分为骑兵枪和步兵枪,骑兵枪大多带绳圈,便于骑兵挂在肩膀上携带。

此外,宋代还有五种攻城枪,三种守城枪。

宋代长杆大刀,刀上也会安装缨饰或者飘带,目的就是为了好看。不过,这些长杆刀是可以用来实战的。

例如最有名的掩月刀,一开始就是实战刀。根据《武经总要》的描述,北宋很多精锐喜欢发明形制特殊的长杆刀,以此彰显个性,并没有说掩月刀不能实战,也没有说各种刀的重量。

很多长杆刀形制大同小异,作者懒得一一列举。比如掉刀衍生出了三尖两刃刀,但是图样上没有三尖两刃刀。

在前面的《免胄图》上,就能看到三尖两刃刀。

北宋《武经总要》里的“掩月刀”,后来就变成了偃月刀、青龙偃月刀、冷艳锯、大刀、三停偃月刀、关王偃月刀、关刀、关王刀、月刀、武科刀。

款式多样,名目繁多,用途不一。

偃月刀衍生出了实战刀、仪仗刀、练功刀、杂耍刀、举重刀。令人眼花缭乱,难以分辨。实战偃月刀偏轻,一般在4.5—25市斤之间,属于精锐专用兵器。

元代

很多人以为蒙古人只用弓箭、刀剑或者斧锤,不用长枪,实际上蒙古人什么兵器都用。

蒙古重骑兵的骑枪,最长能到4米左右。

明代

在明代兵书和古画中,很多长枪都没有枪缨。这表明在实际作战中,没有枪缨影响不大,甚至毫无影响。

明代武术发展到了一个巅峰,出现了很多武术流派。明朝中后期记载的枪法,主要有杨家枪、马家枪、沙家竿子、峨眉枪等。

明朝很多武人对长枪形制的要求,主要是枪头要轻,不超过四两。

枪杆要前细后粗,这样重心靠后,操控起来更加灵巧。

枪杆材料,有稠木、牛筋木、合木、白蜡木、攒竹、竹竿等。

至于枪缨什么标准,要不要装红缨,没有人专门说过。

清代

清代长枪,同样有很多没枪缨。

一幅描绘清军镇压太平军的古画,作品名称不清楚,这里双方的长枪都没有枪缨。

清代长枪实物

左起:护军骁骑长枪、长枪、矛、虎枪

《阿玉锡持矛荡寇图》

这幅画是郎世宁所作,描绘了清朝蒙古族战士阿玉锡持矛冲锋的英勇姿态。关于此人手中的长枪,一直有争议。有些人认为是梨花枪,有些人认为是钉枪。

梨花枪的喷筒要装火药,管子太小装不了多少,没啥效果。

钉枪是水战兵器,又叫过船钉枪,制作比较简陋,精锐骑兵不太可能使用这种次品。

枪头下的一截凸起,其实是藤条缠绕捆扎形成的结。

阿玉锡枪头下的一截黑色铁条,实际上是铁刃,防止敌人用手夺枪的设置,这种设计宋代长枪最多,带刃的,带刺的都有。

知乎上我贴了185张图片,B站只能发100张图,很遗憾。

最后吐槽一下,B站这个新版编辑器不太好使,一次只能发一张图。切回旧版编辑器后,一次能发9张图,终于舒坦了。

关键词: 实用价值 可有可无 武经总要

小鹏智能机器马升级 全面升级自带AR投影创新交互方式

2022-10-25

保安全、拿资格、抠细节 冬运中心全面进入北京冬奥会临战状态

2021-12-16

人民财评:稳步朝着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迈进

2021-12-16

靠双手让日子变得更美好

2021-12-16

第一观察·瞬间 | 中俄元首视频会晤:相约北京见,携手向未来

2021-12-16

世卫组织:全球累计新冠确诊病例达270791973例

2021-12-16

Copyright   2015-2022 人人木材网 版权所有  备案号:粤ICP备18023326号-36   联系邮箱:8557298@qq.com